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作為北京市唯一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知名企業云集。去年這里因為小米汽車SU7的發布而聞名,今年又因為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賺足眼球。
4月19日,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開跑,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多地的20家機器人隊伍同場“賽馬”。以人形本體為介,以人工智能為腦,人形機器人與人類同步出發、齊步共跑,演繹著科技與體育的完美交融。最終,來自北京的“天工”機器人奪冠。
這場備受關注的“賽馬”背后,系列問題有待揭開:“全球首場”為何出現在亦莊開發區?人形機器人為何要參加馬拉松賽事?通過這場比賽,又將給產業未來演進帶來哪些新啟示?
人形機器人總動員
上周末,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馬”成為輿論焦點。約20家機器人隊伍參賽,包括天工隊、清華通班隊、小巨人隊等多個戰隊亮相,機器人型號囊括了宇樹G1、天工Ultra、松延動力N2、小巨人等多款。
這場賽事全程21公里,比賽地形環境包含平地、坡道,最大坡度≤9°,比賽線路整體平順,終點前設置1.5公里直道,轉彎角度≥90°。由于此次比賽之前,北京剛下過雨,部分區域路面存在濕滑情況,這給參賽的人形機器人增加了挑戰難度。
比賽現場堪稱人形機器人總動員。從康復醫療到文化傳承,從競技運動到日常服務,“鋼鐵之軀”遇見“智慧之翼”。
比如,7臺宇樹四足機器人組成的“狗狗天團”,身形矯健,動作整齊劃一,展現了驚人的協同能力,搖頭晃腦、俯身趴下、翻滾起身、跳踢踏舞……樣樣精通。
再比如,來自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的“小巨人”機器人以雙丸子頭哪吒造型萌翻全場。身戴混天綾與乾坤圈,憨態可掬的“小巨人”不僅能握手、搖旗、敬禮,還能用網絡熱梗與觀眾對答。
從賽事結果來看,來自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和優必選科技的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鐘的成績率先完賽摘得桂冠,松延動力N2小頑童隊獲得亞軍,來自上海的行者二號機器人獲得季軍。
天工Ultra身高約1.8米、體重約55公斤,今年實現時速從6千米/小時提升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小時,搭載一腦多能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這款機器人具備大功率的一體化關節、低慣量腿部結構設計,在奔跑速度上極具爆發力,同時還采用了輕量化設計,并采用關節導熱技術以及風冷散熱技術,以便長時間奔跑。
這些“出圈”的人形機器人背后,有不少A股公司的身影。比如,天工Ultra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2023年底,優必選作為發起單位和總經理單位,與京城機電、小米機器人、亦莊機器人等10家行業領軍企事業單位共同出資,聯合組建了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再比如,利亞德旗下虛擬動點對戰略合作伙伴松延動力進行賦能,并為參賽機器人提供動作數據與服務。利亞德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通過虛擬動點數據與服務的賦能,松延動力N2機器人“旋風小子”在備戰過程中不斷優化步態算法、強化動態控制。“虛擬動點會始終站在合作伙伴的背后,通過長期積累的優質數據,為人形機器人提供步態數據與服務支持。”
機器人為何跑馬拉松?
人形機器人牽引的技術革命,一直是科技圈的“核爆點”。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
為什么要讓人形機器人來跑馬拉松呢?
有長期關注科技賽道的投資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實驗室再完美,也模擬不了真實世界的復雜和不可控。人形機器人能否進入巡檢、安防、配送等高負載場景,跑步是必備能力,且只是個開始。
賽事組委會方面人士介紹,只有在非理想路況中奔跑,(人形機器人)在能耗效率、散熱能力、運動算法等方面的能力和優劣勢,才會全面暴露。因此,這次“半馬”可以看作中國人形機器人發展的一次大演練。
在比賽現場,部分機器人確實出現突發狀況。例如,宇樹機器人在賽道上摔倒,現場觀眾“加油”呼聲迭起,隨后該機器人自主起身后,向觀眾揮手致意并繼續比賽。
對此,宇樹科技方面回應:宇樹最近完全沒有參與任何比賽,“我們的G1人形機器人,從去年發貨開始,已經出售給全球非常多的客戶,使用了很久。所以這次馬拉松比賽,也有好幾個獨立的團隊使用我們的機器人。”
“這次‘半馬’對于人形機器人來說,并不是一場能否堅持到底的基礎能力測試,而是真正走向現實世界應用的機器人,必須經過的耐力戰。”前述投資人士表示。
還有,為什么首場賽事會落地亦莊呢?
北京亦莊被視為首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路先鋒,這里集聚了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并致力于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從北京亦莊高精尖產業集群來看,“亦莊智造”名片已經初步成形,包括智能的網聯車、豐富的創新藥企、完備的“芯”生態、強大的顯示屏等多個產業,涉及京東方、龍芯中科等一眾龍頭企業,去年至今熱度炸裂的小米汽車,也位于亦莊。
人形機器人產業是亦莊高精尖產業圖譜中一顆耀眼之星。日前,目標規模為100億元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已落地亦莊。
首程資本承接北京機器人基金投資管理工作,其合伙人李青陽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他們進行了大量走訪調研。無論是宇樹科技、松延動力、星海圖等人形機器人領域公司,還是羅森博特醫療機器人,抑或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觸角已延伸至機器人產業的每一塊“拼圖”。
據記者得到的最新數據,目前北京亦莊已匯集機器人企業110家,形成機器人全產業鏈體系。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預計,到2025年,這里的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60臺/萬人,產值規模達到100億元,形成要素集聚、創新活躍的機器人產業綜合集聚區。
牽引產業演進新趨勢
此次“人機共跑”的核心目的,指向了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向新、產業向實發展。
作為人形機器人半馬參賽隊伍之一,“亦馬當先”隊名為BoosterT1的機器人參加了本次比賽。負責人張凱表示,“這不僅是展示的平臺,也是學習的平臺,人形機器人將在真實環境中接受考驗,我們也能從中了解到自身的技術短板,驅動人形機器人加速進化。”
“以賽促練”成為這次參賽人形機器人廠商的核心理念。為了應對這場長度超21公里的大考,各參賽隊都下了硬功夫。比如,模擬不同地形、環境條件,強化感知和決策算法等。而路測中零件脫落、關節開裂等伴生問題,也都會為下一步調優提供重點抓手。
記者從多家參賽公司處獲悉,賽后會對賽事復盤。
有接近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人士介紹,此次“天工”大約保持八九公里左右的速度,中途更換3次電池,這與預估一致。同時,比賽也驗證了無線領航技術完成跟隨導航和長程路徑規劃,自主實時調整奔跑方向和速度的可行性。“整體來看,人形機器人還面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說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電池續航能力需要增強。”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涌入機器人賽道,而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跑”到真實的道路環境中,在環境適應、地面應對以及通信等方面都有挑戰。
在前述投資人士看來,人形機器人要想量產,除了硬件條件外,軟件算法進步也是推動功能提升和應用場景拓展的關鍵。“通過技術驗證和實際參賽形成的高質量數據集,將進一步完善基礎算法和工具鏈,支持適配不同場景、完成更多任務。技術一旦形成突破,尤其具備通用能力后,釋放出的價值將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