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華為、蘋果兩大巨頭再為智能眼鏡這一賽道注入強心劑,A股一批上市公司也通過產業、資本合作等多元化方式入局。
多位產業鏈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未來幾年內智能眼鏡市場有望迎來快速發展,產業鏈有望持續受益。
華為蘋果新動作
近日,華為推出了智能眼鏡2鈦空圓框光學鏡。該眼鏡具備與普通光學眼鏡類似的外形,鏡片默認無度數,用戶可根據自身屈光度數定制配鏡,支持面對面翻譯、同聲傳譯及全天候智慧播報,可使用自然語言、手勢、頭部控制等進行交互,續航達11小時。
這款眼鏡可謂華為首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眼鏡。
TrendForce集邦科技資深研究副總經理邱宇彬、星紀魅族XR業務線總經理郭鵬等多位產業鏈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與此前市場已存在的音頻類智能眼鏡不同,目前主流的智能眼鏡主要指融入了AI大模型能力、具有智能化功能,且可實現多模態交互的眼鏡。
以此判斷,2019年、2023年華為先后推出的兩款智能眼鏡,均屬于音頻類智能眼鏡,而新款智能眼鏡則更側重AI大模型賦能下的多模態交互,及強大的生成式AI能力,如支持多國語言面對面翻譯、同聲傳譯等,屬于主流的不帶顯示的智能眼鏡產品。
無獨有偶,近日據知名蘋果爆料人、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透露,蘋果公司CEO庫克已將蘋果AR眼鏡項目列為“頭號優先項目”,正全力推動AR眼鏡的研發,甚至達到了“對其他事務均不關注”的程度。
“蘋果AR眼鏡將深度整合蘋果的語音助手Siri和視覺智能技術,成為蘋果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布局。”馬克·古爾曼透露出蘋果在智能眼鏡領域的發展路線為AI+AR路線。
“從市場現有產品品類來看,眼鏡將是AI大模型在端側落地的重要硬件載體之一,因AI/AR眼鏡能夠融入生活場景的高頻次使用。在雙手被占用的場景,AI/AR眼鏡可通過語音或其他非手部動作與AI交互,操作便利性優勢明顯。”佳禾智能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主流智能眼鏡不帶顯示,主要因成本問題,人類70%的信息來自視覺,未來AI眼鏡必將搭載視覺顯示功能,智能眼鏡將統一為AI+AR眼鏡,而星紀魅族等公司已推出集成光波導方案的輕AR+AI眼鏡。”邱宇彬說。
上市公司多路徑搶灘
2023年9月,Meta和雷朋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鏡Ray-Ban爆火,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顯示,2024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首次突破200萬副大關,出貨量同比增長210%,主要受Ray-Ban Meta智能眼鏡強勁需求推動。
IDC指出,2025年全球智能眼鏡市場預計出貨1205萬副,同比增長18.3%。Wellsenn XR預測,2025年無顯示AI眼鏡正式開始走向大規模增長,2029年,AI智能眼鏡年銷量有望達到5500萬副,2035年,AI+AR智能眼鏡最終實現傳統智能眼鏡的替代,滲透率達70%,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和終端。
為搶抓智能眼鏡市場發展機遇,上市公司紛紛通過產業合作、資本合作、主體公司更名等方式加入賽道。
領益智造深耕XR(AR、VR、MR的統稱)產業多年,為全球XR領域頭部客戶提供軟質功能件、注塑件、散熱解決方案、充電器等核心零組件和技術。
“在AR眼鏡方面,公司是XREAL長期戰略伙伴,承接了其AirAR眼鏡的整機組裝、注塑結構件和聲學件制造。AI設備與傳統智能終端相比,對芯片、存儲、散熱、電池、充電等硬件的性能要求更高。”領益智造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藍思科技在智能眼鏡領域的布局,則已從產業合作深入至資本合作層面。今年2月,藍思科技宣布與杭州靈伴科技(Rokid)達成深度戰略合作,藍思科技作為Rokid AI眼鏡全系產品的整機組裝合作伙伴,從鏡架、鏡片、功能模組到全自動組裝實現全鏈條覆蓋,將助力杭州靈伴科技突破產能瓶頸,加速產品規模化交付。同時,為實現在戰略層面的協同,雙方已在資本層面開展合作,合作范圍包括但不限于股權投資、合作基金等。
公開資料顯示,立訊精密獨家代工蘋果Vision Pro頭顯,且是星紀魅族AR智能眼鏡生產企業。
“AI眼鏡公司也有布局,任何一個消費電子產品拆解出來,就是聲、光、電、熱、磁、散熱、結構件、模組、系統、組裝,這些底層能力和工藝制程的開發能力公司都已具備,所以要進入一個新的產業或孵化落地制造新產品,并不會太難,這也是智能制造大平臺的優勢之一。”立訊精密方面對記者表示。
有類似行動的公司不在少數,包括水晶光電、億道信息、天健股份、麥捷科技、卓勝微、宇瞳光學、虹軟科技等。而從入局方式來看,它們切入智能眼鏡普遍為將原消費電子領域的業務、產品、技術進行平移。
“過去我們做過光機的代工,現在光機元器件上也有產品布局,另外,手機上有大量和2D、3D攝像傳感有關的元器件,這些我們都會堅定地平移到AR眼鏡上,AR是公司第三成長曲線,我們會堅定不移地投入。”水晶光電相關負責人說。
為大力發展智能眼鏡相關業務,佳禾智能近日還將旗下子公司佳禾貿易更名為佳禾元啟。“近兩年公司持續加大在AI/AR眼鏡方向的投入,產品正逐步由智能音頻眼鏡向更高端的AI/AR眼鏡升級,前期已經完成INMO GO的生產出貨,目前在為影目科技生產該系列的迭代產品INMO GO2;為深圳仙瞬科技生產帶有Digiwindow技術的眼鏡產品。此次子公司更名是公司更加聚焦AI、AR領域的戰略性舉措,未來佳禾元啟將深耕智能硬件研發與技術創新。”
產業鏈新動能
過去幾年,智能手機市場持續縮量前行,生成式AI、智能汽車相關業務成為消費電子產業鏈業績增長驅動力,如今,隨著智能眼鏡的快速發展,未來產業鏈再添增長新動能。
藍思科技加大了AI眼鏡等領域的前沿研發,2024年智能頭顯與智能穿戴類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4.88億元,同比增長12.39%,該公司研發和生產的外觀件、結構件、光學鏡片等部件在多款高端AI眼鏡和頭顯產品上實現了應用。
歌爾股份表示,2024年,公司積極推動AI智能眼鏡等新興智能硬件業務的發展,公司VR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產品銷量同比顯著增長,智能無線耳機、智能可穿戴產品業務整體保持良性成長,相關營收規模和盈利能力均有所改善。
展望未來,業界普遍認為,智能眼鏡未來幾年將迎來快速發展,產業鏈將整體受益。
歌爾股份高層表示,相較于AR增強現實產品,AI智能眼鏡產品更聚焦于AI智能助理場景,產品定義更加簡潔,技術方案更加成熟。其中,以智能語音交互和拍攝識圖等為主要功能點的AI智能眼鏡產品,已經具備可觀的全球市場規模,并且有望在未來三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目前,AI智能眼鏡價格已經和普通眼鏡產品價格出現重合,智能眼鏡性價比進一步凸顯,AI眼鏡具備的初步AI功能已經被消費者接受,未來隨著大模型持續迭代優化,AI眼鏡的人機交互也會愈加成熟。按照2024年各品牌發布新產品的時間線,預計2025年多品牌將會陸續推出AI眼鏡產品,包括ODM廠商在內的眼鏡供應鏈企業都將受益于AI眼鏡產品。”佳禾智能相關負責人表示。
OPPO中國區總裁劉波、虹軟科技高管等多位業內人士則認為,當前智能眼鏡在佩戴舒適度、重量、續航等多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行業正在挑戰中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