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當比亞迪、長安等車企陸續發布“智駕戰略”后,2025年被業內稱作“智駕元年”。智能化浪潮下,今年的首場車展成為了汽車產業技術革新的關鍵節點。
4月23日,第二十一屆上海車展盛大啟幕。隨著一場場發布會的召開,更多的智能化技術不再是參數的激進宣傳,而是從“概念展示”轉向“量產落地”。
吳迪 攝
技術升級
車展現場,多家參展車企接連發布了具備高水準智能化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規劃。
東道主上汽集團率先釋放信號,集團總裁賈健旭在發布會上表示,要“All in尚界”,并得到了華為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的到場支持。
東風集團則在車展現場展出包括東風嵐圖在內共計26臺整車及9項技術展品,同時發布“天元智能”技術品牌,構建了“一核雙基雙元”的智能化技術體系,宣布全面推進“AI for ALL”。
蔚來帶來的ET9等車型,搭載神璣NX9031芯片,支持全域領航輔助NOP+,神璣NX9031也成為全球首顆量產上車的車規級5納米智駕芯片。
吳迪 攝
CEO李斌表示,神璣芯片也將搭載于新款ET5、ET5T、ES6、EC6上,為智能輔助駕駛的持續升級提供算力基礎。
朋友圈陣容強大的華為也發布了乾崑ADS 4系統。該系統支持高速L3級自動駕駛,通過6億公里仿真驗證的技術實力備受矚目。
除了國內車企加速智能升級外,外資也在努力豐富智能化產品。
比如,奔馳發布全新純電長軸距CLA,搭載L2++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大眾汽車集團展示自主研發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ADAS)。
據介紹,ADAS系統由大眾旗下軟件部門與中國企業合資公司開發。這一系統基于AI自主學習能力,高度適配中國復雜路況,2026年將應用在新一代緊湊車型當中。
“緊箍咒”來了
盡管技術亮點頗多,但此次車企對于智能化、“智駕”等的宣傳謹慎很多,與此前的激進高調形成極致反差。
今年上海車展的展館內外,關于智能駕駛的敘事邏輯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
重構源自行業規范的收緊。
前不久小米SU7事故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提出三點倡議,包括切實履行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規范營銷宣傳行為,杜絕虛假宣傳與過度營銷,避免使用模糊或誤導性表述,確保功能命名科學嚴謹,防止駕駛員誤用、濫用風險;切實履行告知義務,全面告知駕駛員責任、系統基本信息、正確使用方式和應急處置方法等核心內容,確保用戶清晰認知駕駛輔助與自動駕駛的本質區別,共同筑牢道路安全防線。
雙重壓力下,車企們的宣傳口徑從“顛覆式創新”轉向“安全可信賴”,技術路徑從“功能堆砌”邁向“深度打磨”。
中國智能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競爭——合規化、場景化、責任化或成為新的關鍵詞。
車展前夕,有企業宣傳人員一夜之間在宣傳發言稿中刪除了近百頁的“智駕”二字,更有甚者連夜搬走了帶有“全民智駕”字樣的宣傳海報。
謹慎情緒在各大發布會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蔚來在宣傳中避免使用“自動駕駛”詞匯,轉而使用“智能輔助駕駛”“組合輔助駕駛”,并推出“智駕分”體系,通過ADMS系統監測駕駛員注意力,要求駕駛員專注駕駛,突出人車共駕的安全性。
比亞迪將“高階智駕”更名為“組合輔助駕駛”,強調“安全底線”,并在宣傳中明示系統“無法識別靜止障礙物”“暴雨/強光環境可能失效”等功能限制。
這種對功能邊界的明確標注在以往車展宣傳中較為少見。
奔馳則在發布的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中明確標注“輔助”功能邊界;長城魏牌高山強調“人機共駕”,L2+級輔助駕駛系統突出“守護人”理念,長城汽車CGO李瑞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呼吁,對于智能駕駛一定不要夸大其詞……
廣汽董事長馮興亞表示,規范措施非常必要,當前所有在售車型的智駕均為L2級別輔助駕駛,其核心是“輔助”。馮興亞直言,安全不是選裝而是底線,不能離開安全談智駕。
吳迪 攝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表態,堅決支持國家部委、工信部關于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規范化。“中國智能化已經走在全世界前面,如何促進產業持續發展”,他認為是“盡快出臺相關標準”。
競爭焦點轉移
政策壓力下,車企開始重構技術驗證體系,行業競爭焦點正從傳感器數量轉向數據閉環能力。
記者注意到,華為ADS 4通過云端世界引擎生成超1000倍真實場景的難例數據,將系統重剎率降低30%;東風“天元智能”技術品牌整合超十億組駕駛數據,構建覆蓋極端天氣、施工路段的安全冗余模型;蔚來通過440萬輛L2級智駕車輛構建“車云數據庫”,日處理數據量超10PB。
這種技術演進帶來的直接效果是,華為ADS 4的通行效率提升20%,比亞迪天神之眼C的誤判率降低至0.5%,蔚來NOP+的接管率下降40%。
有業內專家指出,2025年上海車展標志著中國智駕產業從“營銷驅動”轉向“技術與責任雙輪驅動”。
如其所言,今年的上海車展見證了中國智能汽車產業的集體覺醒——當技術創新遭遇生命安全的拷問,當營銷話術回歸功能本質的邊界,行業正在重構“創新-安全-責任”的三角關系。
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硬件參數的比拼,而是合規能力、數據閉環、場景定義的綜合較量。唯有將敬畏生命置于技術激進主義之上,才能在智能化的下半場真正贏得用戶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