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可轉債發行逐漸增加,提前贖回轉債數量減少,可轉債市場供需格局出現邊際改善。
在此背景下,可轉債的估值中樞也出現下行趨勢。行情數據顯示,自今年3月中旬創下近10年新高后,中證轉債指數近期接連回調,累計跌幅接近4%。可轉債價格中位數從今年3月120元以上降至目前120元以下,當前轉債市場相對此前的高漲狀態逐漸降溫,而且市場呈現出防御特征。
多位市場分析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可轉債供需緩解推動估值回歸,估值中樞有所下降。此外,基于2024年財報,有關“國九條”新規將要落地實行,市場風格也將更加關注基本面。
可轉債估值中樞下降
自今年3月中旬中證轉債指數創下近10年新高后,可轉債市場的價格中樞有所下降。
今年3月,可轉債的價格中位數曾連續多個交易日在120元以上,目前已降低至120元以下。中證轉債指數自高點以來,累計下跌近4%,不少轉債的轉股溢價率回落明顯。
可轉債估值回落或與當前轉債供需矛盾緩解有關。Wind數據顯示,按發行公告日統計,今年以來,共發行了12只可轉債,發行規模為170.96億元,其中,3月中旬以來可轉債發行速度明顯加快。3月合計發行了6只可轉債,發行規模為109.95億元;4以來合計發行了4只可轉債,發行規模為34.16億元。
與此同時,在經歷了3月和4月的退出高峰期后,根據目前上市公司的贖回進度,5月退出的可轉債數量明顯下降。
“近期轉債供需矛盾適度緩解,主要得益于轉債發行上市增加。這可能主要是由于去年四季度以來含權資產明顯回暖且近期全球市場大幅波動之際,A股市場表現出韌性,供給對市場壓力不大,所以IPO、轉債發行等融資政策層面放松,發行和上市進度加快。”中海外鉅融投資總監馮昊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隨著國內政策支持和經濟結構調整,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也在提升再融資需求來擴張業務,短期供需矛盾有望緩解。
推動轉債供需矛盾緩解的主要因素包括供給端收縮、需求端變化、信用風險緩解及政策支持。排排網財富理財師曾衡偉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供需矛盾緩解背景下,轉債估值中樞下降是合理的。前期估值高企部分由于供需失衡導致的稀缺性溢價,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后估值隨之調整。
市場或在規避業績風險
轉債市場估值回落除了受供需有所緩解影響外,還與當前投資者規避業績風險有關。2024年上半年,由于轉債退市、違約等事件不斷出現,轉債估值出現明顯回落,多只轉債的價格曾跌破面值。
當前正處于上市公司年報披露高峰期,部分績差或問題公司將受到最新一期年報的考驗和投資者的深刻檢視,可轉債也容易被市場“用腳投票”。
浙商固收團隊認為,基于2024年財報,有關“國九條”新規將要落地實行,市場風格將更加關注基本面而非成長預期;評級公司將會在年報披露完畢后,集中對轉債進行評級展望,屆時或將有相關轉債的評級被下調;海外關稅風險沖擊國內風險偏好于基本面。以上多個因素對市場風格帶來影響,市場大概率短期將會傾向于基本面。
2024年報為新“國九條”首次適用,4月業績披露情況也直接決定了部分轉債正股是否將面臨ST或*ST。“轉債市場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業績暴雷及隨之可能的監管問詢函、評級調整是主要風險。”馮昊表示,在權益市場回暖的情況下,上市公司退市風險有所降低。不過,隨著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存在財務類退市風險以及信披違規或者財務造假嫌疑的公司值得警惕。
上市公司經營出現問題,轉債價格將于公司股價同步下跌。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為了規避風險,首先應該選擇具備良好經營基本面的企業發行的可轉債。同時,投資者應該分散投資,將資金分散到不同行業和企業,分散配置可以減少轉債對應企業類似業績爆雷帶來的沖擊。
機構建議關注結構性機會
當前轉債市場面臨著中美關稅博弈、年報業績驗證和供需矛盾緩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國泰君安認為,轉債估值主動壓縮動力有限,業績期聚焦內需、紅利和自主可控主線。短期由于受到業績發布和關稅戰的影響,投資者傾向于觀望和避險,轉債對資金情緒的邊際變化更為敏感,因此出現補跌。往后看,低利率背景下轉債仍有較多的剛性需求,短期不確定性落地后權益市場有望繼續走出升勢,轉債估值主動壓縮動力有限,更有可能隨著正股反彈逐步消化估值。
國泰君安建議,業績期轉債防守反擊建議關注三條主線:高股息、擴內需和自主可控。第一,擴內需政策預期升溫,受益于政策發力的內需轉債值得關注,比如消費、基建和地產鏈等行業的轉債;第二類是避險資產,包括銀行、公用事業類高股息轉債;第三是自主可控領域,包括半導體產業鏈、農業、軍工等行業的轉債。
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經濟弱復蘇下,部分行業(如地產鏈、出口依賴型制造業)盈利承壓,若正股業績大幅低于預期股價出現大跌,將直接拖累轉債價格。投資者應該優先選擇經營性現金流為正的優質公司;規避資產負債率超70%、短期償債壓力大的發行人。另外要規避退市風險,剔除正股為ST或*ST的轉債。
校對: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