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賀覺淵
4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金融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9.78萬億元,其中,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3.64萬億元。一季度社會融資增量累計為15.18萬億元,其中,3月社融規模增量為5.89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
3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7%,與上月持平;反映社會資金活化程度的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1.6%,比上月末高1.5個百分點,這與企業經營活力回升等因素有關。
超預期的新增信貸社融規模顯示,經濟向新向好的態勢更加明顯。業內專家指出,在金融體系繼續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的同時,企業、居民等資金需求端出現了更多積極變化,共同推動3月貸款增速回升。
3月份,社融規模增量為5.89萬億元,處于歷史同期高位水平。
貸款和政府債券是支撐社會融資規模的主要因素。3月份,政府債券繼續加快發行,當月新增近1.5萬億元,同比多增近1萬億元,當月社融增量同比多增1.06萬億元。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一季度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超2.8萬億元。其中,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債券發行規模約1.34萬億元。業內專家指出,社會融資規模指標不會受到專項債券置換貸款因素的影響,可以更準確衡量當前金融支持力度。目前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已在8%以上,呈穩步走高態勢。
往后看,地方政府債券與國債仍有較大待發行額度,特別國債尚未“開閘”。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馮琳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考慮到二季度需要一定規模的財政擴張以對沖外部壓力,不排除政府債券供給規模超預期的可能性。
專家表示,近期信貸需求回升主要與宏觀政策靠前發力、預期趨穩有關。宏觀政策協同效應明顯增大,除了貨幣政策明確適度寬松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也發揮了關鍵作用。
3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3.64萬億元,住戶貸款與企業貸款較上月顯著回升,呈現總量向好、結構改善態勢。
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回暖是3月貸款的重要支撐因素。不論是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兩個月位于榮枯線以上,還是今年以來重大項目建設加速落地,都將反映到信貸市場,體現為有效融資需求的回暖。據某全國性銀行反映,該行西部地區重點項目開工建設進度明顯加快,貸款需求相應走高,年初以來累計向當地重點項目發放的貸款同比增長67%。
3月份,住戶中長期貸款保持較快增長,主要與重點城市房地產市場迎來“小陽春”有關。據某國有大行東部地區分行反映,3月該行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量較上年同期大約翻倍,提前還款的情況也有較大緩解。
從信貸利率看,3月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為3.3%,比上年同期低約45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為3.1%,比上年同期低約60個基點。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業內專家表示,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化,我國宏觀政策還有空間和余力,將根據形勢需要和外部影響動態調整,加強逆周期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