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黃翔
受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影響,國際貿易形勢受到關注。化工行業自2024年以來在整體承壓的背景下,化工產品出口卻逆勢增長。未來中國化工品進出口形勢如何演繹,成為投資者關注焦點。
據悉,中國化工行業正從“規模擴張”向“技術驅動”轉型,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迎來窗口期,“雙碳”政策推進產業升級,以及新興市場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促成了中國化工行業出口增長的核心機遇。同時,為應對美國關稅政策調整,中國化工企業正加大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地區市場的拓展,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挑戰與機遇
2025年2月以來,美國政府連續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涉及化工原材料的國際貿易備受關注,尤其是近期美國加征關稅以及中國的反制措施,中國化工品出口正面臨較大挑戰。但在業內看來,化工行業結構性機會猶存。
“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可能不僅限制中國化工企業及相關下游終端行業的發展,還將影響全球化工貿易格局。”卓創資訊分析師馬英君表示,在當前關稅政策下,可能觸發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主義趨勢,造成其他國家采取類似的貿易限制,從而改變全球化工品的貿易流向和市場格局。
“例如通過東南亞和墨西哥,或者開發新興市場(如拉美和非洲)等方式部分抵消不利影響,推動原料和中間體出口增長。”卓創資訊分析師賈婷婷表示,高端化工品由于具備技術壁壘,依然具有市場競爭力,成本優化與海外戰略布局將成為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
馬英君也表示,中國化工企業應對美國關稅政策需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增加與其他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貿易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化工品貿易的發展。例如,化工企業正加大在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等地區市場的拓展,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合作,擴大化工產品的出口份額,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與此同時,國內化工企業在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加大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力度,以滿足市場對高端化工產品的需求。
“中國化工行業的全球競爭力提升與高端化轉型,既是主動布局的結果,也得益于內外環境提供的機遇。”馬英君認為。
她表示,當前中國化工行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核心機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窗口期,歐美企業由于能源成本高企和環保壓力而削減產能,中國憑借供應鏈穩定性和成本優勢,承接了中高端制造業的轉移,包括特種化學品和鋰電池材料等領域。
其次,“雙碳”政策促進了產業升級,新能源及可降解材料獲得了政策的支持和傾斜。第三,新興市場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動了中國高性價比化工設備及煉化技術的出口。
目前中國化工行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馬英君認為,比如高端材料和催化劑等關鍵領域的國產化率不足,定價權較弱;低碳工藝發展滯后,面臨歐盟碳關稅的壓力;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協同不足,新能源材料與終端應用的銜接需要進一步加強。
“為破解這些制約瓶頸,未來中國化工行業需要以技術自主創新和綠色轉型為核心,拓展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從而實現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躍升。”馬英君表示。
出口逆勢增長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有機化工指數僅微漲0.39%,WTI原油同期下跌1.34%。重點監測的36類產品中,僅47%實現價格上漲,其中MMA(24%)、純苯(14%)等四類產品漲幅超10%;而石油焦(-25%)、燃料油(-8%)等五類產品領跌。
從上市公司方面來看,2024年化工企業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分化特征,業績喜憂參半,但其中有不少公司表示,海外業務收入成為增長亮點。
馬英君分析,自2024年以來,中國化工品的海外出口顯著增長,受到全球供需格局變化、國內產能擴張、價格優勢、政策支持及短期因素的多重驅動。
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國化工行業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今年前兩個月,包括TDI、BOPET、制冷劑、鈦白粉等在內的多個化工品類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長,有效地分流了國內供應過快增長的壓力。
據卓創資訊監測,2025年2月,主要石油化工類產品出口總量環比增長1.97%,同比增長15.24%。其中,多項產品出口量激增,如苯乙烯出口量環比激增1327%,醋酸乙酯出口量環比增長82%。
此外,在卓創資訊重點監測的62類主要石化產品中,47%的產品2月出口量處于近五年70%以上的高水平,表明目前石油化工產品出口量仍處于較高位置。
“今年2月份,國內供應充裕、需求一般,而海外需求好轉,使得出口套利窗口開啟,推動產品出口量增加。”馬英君分析。
海外打拼能力要過硬
近年來,當國內多數化工企業還在為內需波動焦慮時,已有不少公司逐步打造起全球化增長引擎。
“目前,我們基本上把最優秀的配置,放到了出海業務上。”聚氨酯生產企業一諾威(834261)的總經理李健向記者表示。一諾威是我國聚氨酯細分領域龍頭企業,近年來通過國際化戰略聚焦,在海外市場持續取得突破。2024年該公司出口規模占比和海外營收占比均取得了跨越式增長,并在今年繼續實現了開門紅。
近年來,中國的化工企業綜合實力不斷提升,逐步打破國際巨頭壟斷,并參與進全球市場競爭。頭部企業帶動我國化工產業化結構向高附加值轉型,逐漸由“規模擴張”向“技術驅動”轉變,相關企業也借機跳出國內市場“價格戰”。
“在國際市場上,客戶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哪國的,也不看是知名巨頭還是小企業,他們只看產品使用效果如何,所以產品出口必須能過得了全球統一的檢測標準,產品質量要過硬。”李健坦言。
“比如檢測設備,巴斯夫、杜邦等國際巨頭在用的設備,不管多貴我們都要買來,因為只有檢測設備、檢測方法一樣,我們的檢測結果才能和客戶的檢測結果保持一致,我們的產品才更容易得到認可。”李健說,通過對標全球先進,形成共同的標準并達到標準統一,最終內化成企業的質量標準,助推了科研創新、生產管理等一系列體系升級。
另一方面,銷售創新也是支撐化工企業海外競爭的一大因素。
“銷售團隊的服務能力也是競爭力,這些年來,我們在海外的團隊經常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同時通過專業的服務能力贏得海外客戶的信任,也改變了他們的偏見。”一諾威董事長徐軍認為,銷售的核心是給客戶服務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些使得客戶黏性增加了,訂單也會持續增加。
據記者梳理,在目前化工企業已披露的業績快報或年報中,“創新”“高端化”“海外市場”“國際化戰略”等成為高頻詞。
展望2025年,中國化工品出口將呈現“總量收縮、結構優化”的趨勢。“傳統化工品將依賴新興市場及轉口貿易來維系市場份額,而高端化工品則通過技術壁壘和供應鏈優勢,鞏固其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賈婷婷表示,政策引導下的內需擴張與產業升級,將成為有效對沖外部風險的重要手段,企業需加速向高附加值轉型,深化新興市場布局,以技術壁壘鞏固全球供應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