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畫片《杰森一家》中,機器人管家Rosey展示了居家機器人未來在家庭中的使用場景,這種機器人可以在雜亂的空間中自動導航,幫助人們做清潔和其他家務。
蘋果公司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秘密開發機器人。盡管Rosey這樣的機器人意味著“極其艱巨的工程挑戰”,蘋果公司在十年內可能都無法推出此類產品,但從蘋果最新的業務重組來看,該公司正在為未來的機器人研發產品線進行布局。
在蘋果AI進展緩慢之際,蘋果CEO庫克正在重組該公司的人工智能部門。最新消息稱,蘋果公司的機器人團隊已經從該公司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部門分離出來,轉移至硬件部門。這也是蘋果公司為應對人工智能困境而做出的最新調整。
蘋果硬件部門由該公司高管約翰·特努斯(John Ternus)領導。自蘋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功能推遲發布以來,庫克一直在努力重組部分團隊。上個月,庫克已將蘋果AI部門旗下的Siri團隊移交給蘋果VisionPro部門主管邁克·羅克韋爾(Mike Rockwell)領導。
機器人是全球頂尖科技公司的研發熱點,也正在迅速成為硅谷最令人興奮的領域之一。包括特斯拉、Meta在內的巨頭公司已在該領域投資數十億美元。最近遭遇一系列不利消息的蘋果也不想錯過這一“風口”。
數百名工程師“出走”AI部門
接管蘋果機器人團隊的硬件部門主管特努斯是蘋果下一任CEO的有力競爭人選,他也是庫克最信任的副手之一,并負責iPhone、iPad、Mac、VisionPro等主要產品的硬件工程。
一個月內,部門的兩個關鍵團隊被調離,蘋果的一系列重組也暗示了庫克對該公司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主管約翰·詹南德雷亞(John Giannandrea,JG)的失望。JG是蘋果2018年從谷歌公司挖來的高管。未來,JG的團隊預計將獨立于其他團隊,負責構建運行包括機器人和Siri在內的未來技術的底層模型。
雖然庫克保留了JG的職位,但他的管理團隊范疇縮減意味著變相“降職”。有內部人士透露,今年以來,JG的團隊已經“出走”了數百名工程師,被調任至其他部門,這可能是因為庫克對他執行新產品開發的能力失去信心。
目前,JG尚未向團隊透露任何即將離職的計劃。但分析人士認為,蘋果AI和機器學習部門未來“解體”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該部門的各個團隊將被分散到公司的其他業務部門。蘋果公司未就此發表回應。
上個月,蘋果經歷了令人尷尬的人工智能項目延期。該公司于3月7日宣布,蘋果語音助手Siri的一些人工智能升級功能將推遲至2026年發布。
根據蘋果公司的官方聲明,蘋果工程師團隊正在開發“具備更強個性化與場景感知能力的新版Siri”,該版本將實現跨應用程序的任務處理功能。“實現這些功能需要比我們預想的更長的時間,我們預計將在明年推出這些功能。”聲明稱。
蘋果在去年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發布了蘋果智能的新戰略,并希望借助AI軟件的升級提振蘋果iPhone疲弱的銷售。然而,該戰略發布近一年來,仍面臨諸多技術方面的挑戰,AI距離真正的消費者應用仍有較大差距。
在蘋果內部,一些員工也抱怨人工智能團隊松懈的態度拖慢了工程和新項目的開發速度。據透露,在上個月的一次全體會議上,JG領導下的蘋果Siri團隊前負責人沃克(Robby Walker)稱這種情況“很糟糕”且“令人尷尬”。
機器人團隊有何來頭?
相較于Siri而言,蘋果的機器人團隊更為神秘。蘋果的工程團隊正在研發各種家用機器人設備,目前該團隊唯一對外透露的是計劃發布一款桌面機器人,這款桌面設備可以充當“家庭指揮中心”,并用于FaceTime通話等視頻會議,以及家庭安全監控工具。
據稱,蘋果計劃利用蘋果智能和Siri技術打造這款機器人,使其能夠響應語音指令、識別不同的聲音。
另有分析師預測,蘋果的機器人團隊也在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設備提供動力,為打造類似于亞馬遜家用助理機器人Astro這樣的移動機器人作準備。這款機器人可以跟隨用戶在家中四處走動,功能可能類似于帶輪子的iPad,還可能幫用戶撥打FaceTime電話、監控房屋安全、執行簡單的任務并回答用戶的問題。
不過,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認為,蘋果的機器人項目仍處于原型設計階段,預計要到2028年或更晚才會推出。
也有分析師并不看好蘋果推出像Astro這樣的機器人。研究機構Canalys分析師劉健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很難想象蘋果會推出像亞馬遜Astro這樣的品類,因為這類產品很復雜,而蘋果向來以簡潔、優雅著稱。”
劉健森進一步分析稱,蘋果眼下可能面臨的問題是生成式AI功能受目前交互和現有的硬件形態所限制。“現在行業還在默默尋找下一個計算能力的載體。這樣的載體已經從過去的PC發展到現在的智能手機,盡管之前行業人士認為可穿戴或者VR/XR是下一個計算平臺,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產品是能夠取代智能手機的。”他表示。
在他看來,蘋果重組團隊,調整產品的研發方向,可能是為長遠的戰略作打算,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是突破現有的硬件載體,另一方面是在產品變現方面尋求更明確的方向。”劉健森表示。
蘋果公司在經歷了生成式AI發展緩慢、取消自動駕駛汽車計劃等一系列挫敗之后,將無法再承擔錯過機器人“風口”的損失。但同時,也正因為在汽車項目上遭遇了失敗,蘋果在機器人領域可能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
與此同時,蘋果的VisionPro產品也正在面臨更激烈的競爭。Meta公司已經表示,今年將推出帶顯示屏的高端智能眼鏡。蘋果公司也被曝正在開發一款代號為N50的智能眼鏡,目標是將其變成一款融入蘋果智能的AI設備,可以分析周圍環境并將信息反饋給佩戴者,但該產品目前還遠未成熟。
關稅挑戰陰影籠罩財報
而當下,蘋果更嚴峻的挑戰在于懸而未決的關稅問題。蘋果將于5月1日發布新一季度財報。在關稅和價格上漲的擔憂下,蘋果公司的業績無疑會受到投資人的拷問。分析師預計,蘋果第一季度銷售額將同比增長約4%,但關稅對供應鏈的影響預計將在未來幾個季度反映出來。
美國科技公司和消費者擔心,在“對等關稅”實施的情況下,包括蘋果iPhone智能手機在內的電子產品的價格可能會飆升,因為這些電子產品大部分是在中國制造的。分析師預估,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對等關稅將令美國iPhone智能手機的價格最高飆升至約3500美元。
自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以來,蘋果市值已蒸發數千億美元,目前,蘋果市值約為3.1萬億美元。此前,為了應對關稅引發的手機漲價,有消息稱蘋果包機從印度向美國運載了150萬部iPhone智能手機,重達600噸。
有分析師表示,即使iPhone等蘋果產品獲得了“對等關稅”的豁免,基準關稅也可能不足以讓蘋果全球避免不利的業務影響。股票研究機構Moffett Nathanson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分析師克雷格·莫菲特(Craig Moffett)表示:“即便是給予蘋果特殊豁免,這仍然無法解決問題,因為10%的基準關稅對蘋果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分析師和行業觀察人士普遍認為,“美國制造”的iPhone幾乎永遠不可能實現。“在征收關稅的期限內,不可能將制造業轉移到美國,這根本不現實,簡直是天方夜譚!”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主管杰夫·菲爾德哈克(Jeff Fieldhack)表示。
另據美銀證券的一份報告估計,在美國組裝和測試iPhone的人工成本為每部200美元,遠高于中國的40美元。
針對有消息稱蘋果正在將供應鏈向印度遷移,研究機構Omdia的分析師周樂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在印度的產量要滿足美國市場需求可能至少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而且從印度進口商品也存在關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