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28日,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下稱“科交會”)在安徽合肥舉行。
截至目前,大會共征集企業需求1606項、科技成果4280項,較上屆增長近一倍;初步對接成功項目400余項,對接金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
首發首展 雙招雙引
AI機器化學家、多語種AI透明屏、標準球體球幕天文仿真系統、具備四條手臂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夸父一號”衛星……超兩千項實物科技展品現場展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全部C9高校攜科研成果齊聚。
本屆科交會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設置六大展區及線上展廳,總布展面積20000平方米,產業覆蓋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經組織專家遴選,現場展示成果2578件,其中實物展品2375件,占比達92%,首發首展占比超20%。
安徽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松介紹,作為以“成果轉化”為重要內核的國家級平臺,本屆科交會搭建科技成果、技術需求、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科技招商“五大對接”服務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我們是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公司,通過機器人跟各種儀器的互動和實驗,將得到的大量正確數據匯聚到系統平臺,為創新材料配方的研發提供參考。”合肥機數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參展人員向記者介紹,作為全球首個數據智能驅動的全流程機器化學家平臺,機器化學家通過融合量子化學計算與數據智能算法,集成40臺科研機器人與智能化學工作站,在新藥物、新材料和新物質的創制方面取得了顛覆性突破,與傳統方法相比,科研效率提升逾百倍。
清華大學全球首發的“猛獅第三代飛行汽車”,借鑒蜻蜓靈活度高、模態轉換迅速的生物構造優勢,突破了大載重下飛行汽車運輸距離受限的技術難題。“通過采用分布式多旋翼與阿克曼底盤耦合設計,飛行汽車可實現空中飛行、地面行駛、陸空切換及飛行與地面無人駕駛等多重功能,解決未來城市交通擁堵難題。”工作人員介紹,該成果將從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出孵,當前正在合肥注冊成立新公司。
在產業創新展區,記者看到,有四條手臂的手術機器人正呈現外科手術的模擬場景。“這是目前我們在上海生產的手術機器人,它主要由影像平臺、患者平臺和移動控制臺三大件組成。”參展人員介紹,直觀復星醫療器械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研發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具備中文界面和中文語音提醒,憑借3D高清視野、540°轉腕器械及震顫過濾等功能將微創手術(MIS)技術持續推廣至更為廣泛的外科手術領域。
在展館中心的“雙招雙引”展區,共設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招商、科創生態四大展示板塊,將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重點招引的科技型、成長型的“種子”和“樹苗”項目進行成果展示。其間,近十家單位在“雙招雙引”路演對接區域進行項目路演,現場對接項目需求。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 “未來科技”走出實驗室
開幕式上,聚焦科技成果轉化,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和全國科技大市場聯盟正式啟動。現場成功簽約中國科學院“融合點”行動安徽活動十大成果轉化項目及10個科技成果轉化代表性項目,內容涵蓋聚變能源、人工智能、半導體顯示、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多個科技前沿領域。
科交會期間,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融合點”行動專場對接、“人工智能+”場景對接、合成生物平臺建設和科技招商、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示范活動、全國科技大市場聯盟啟動儀式等十大專項對接活動相繼舉行。集聚省內外知名院士專家、金融投資專家、項目經理人等高端科技人才開展項目路演、洽談,促進科技項目落地。
相較以往,本屆科交會的專場對接活動規模更大、層級更高、對接需求更精準,并為合成生物、大科學裝置、超導材料等高端技術細分領域提供了路演對接的平臺。以超導材料供需對接活動為例,活動現場,發布了低磁阻低溫液氦溫區溫度傳感器等八項技術成果和超導帶材臨界性能提升與材料改性技術等六項需求,促進超導材料領域精準對接簽約總金額超13億元。
“這次從上海過來參加科交會,感受到安徽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創新氛圍很好,以超導行業的工程應用為項目專場,在我參加的交流會議中還屬首次。合肥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發展全國領先,以科交會為平臺和契機,下一步我們將促成更多科研成果在這里落地。”上海市高溫超導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上創超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傳兵向記者表示。
近年來,安徽緊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先進制造業增速明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十大新興產業動能強勁。在國家戰略布局領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落戶運行,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加快推進,已建在建預研大科學裝置13個,創新平臺布局水平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