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北京、蘇州之后,深圳正式成為我國又一座發布ESG(環境、社會、治理)專項行動方案的城市。
3月18日,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印發《深圳市推動環境社會治理(ESG)體系建設 助力打造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以構建ESG生態體系為核心抓手,推動企業向綠色轉型,助力打造“可持續發展先鋒城市”。
圖片來源: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官網截圖
深圳方案:目標量化、分類施策、數智支撐
《方案》分成8個部分,共20條內容。在具體實踐層面,圍繞構建深圳特色ESG標準體系、分類施策提升ESG實踐水平、促進ESG投融資體系發展、數智化賦能ESG高質量發展和加強ESG對外合作交流這五大維度展開。
同時,《方案》提出多項量化目標:到2027年,市屬直管企業和國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披露全覆蓋,在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低碳、數字與時尚、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等重點領域,深圳A股上市公司披露率力爭達60%;制定不少于10項ESG標準指南;培育或引進不少于10家ESG披露、鑒證、評級知名服務機構,培育不少于30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ESG實踐先鋒企業。
在實施路徑上,深圳強調差異化推進:市屬國企率先垂范,將ESG納入績效考核,探索綠色物流、碳匯等新興業務;外貿企業主攻綠色供應鏈建設,對接國際ESG規則;出海企業強化合規指引,提升跨境融資競爭力;中小企業推廣輕量化披露工具,降低ESG應用門檻。
此外,方案展示了數字化與國際化雙輪驅動:一方面,依法合規開展相關政務數據有序開放,完善深圳企業碳賬戶體系,探索開發企業碳賬戶的綠色金融應用場景;另一方面,推動ESG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國際知名ESG評級機構建立本地化運營中心。
ESG實踐持續深化:從資本市場到城市治理
2024年,ESG在中國的影響力逐步從資本市場擴展至城市發展,并最終落腳到了更多實體企業的經營與管理中。
2024年2月28日,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發布《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
同年3月,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委員會發布《蘇州工業園區ES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和《蘇州工業園區關于推進ESG發展的若干措施》,3個月后,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印發《北京市促進環境社會治理(ESG)體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
如今,深圳也跟進發布了相關工作方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相關城市的政策重點從單一企業規范延伸至產業鏈、投融資與城市治理層面。
例如,上海的方案更突出金融機構在生態圈中的作用,從ESG投資視角加強對市場引導;北京的方案提出“成為ESG發展全國高地和國際代表性城市”,并涵蓋評級體系等標準建立;蘇州工業園區側重ESG與產業融合;深圳則瞄準了“先鋒城市”定位。
商道咨詢首席專家、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博士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城市層面發布ESG行動計劃的現象,可以理解為ESG在由虛向實。在資本市場上,大家看到的是各種數字,因為經濟活動會轉化為估值、收益率、波動率這些信息;在實體經濟中,大家看到的是技術、生產、工廠、工人,這些都是非常具體且有形的。
“對投資者來說,ESG本身就是生產要素,可以做成產品;對企業管理者來說,ESG本身不是生產要素,而是優化生產要素的催化劑,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生產,包括優化融資成本、治理結構、風險管理、產品創新等。”郭沛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