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最寶貴的是什么?人才!”這句話在如今競爭白熱化的汽車行業十分合適。近日,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發布2025開年內部信,提到要在2025年擴招6000人,并“歡迎老員工回歸”。這封內部信,打響了2025年汽車行業“人才戰”的第一槍。
1月7日,雷軍參加了小米集團千萬技術大獎頒獎典禮,他表示:“重視技術的同時,我們更加重視創新人才、重視工程師文化。”此前,雷軍還開出千萬年薪招聘AI“天才少女”羅福莉,一度登上熱搜。
各大車企掌門人紛紛發出“招賢令”的背后,汽車行業到底多缺人才?根據工信部《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到202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人才總量預計達到120萬人,但人才缺口預計有103萬人。
為何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缺口巨大?筆者認為,主要受三大趨勢影響:其一,汽車技術快速迭代,跨學科、復合型人才需求量激增;其二,車企出海成為新趨勢,國際化人才需求量上漲;其三,新能源汽車銷量進一步擴張,高校人才培養存在滯后性。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新四化”趨勢。AI等技術與汽車產業的融合催生了大量跨學科人才需求。新能源汽車還打破了此前汽車產業依賴線下4S店銷售的模式,更需要在網絡上進行營銷策劃打響品牌知名度,也催生了對營銷人才的需求。除了傳統的汽車技術人才外,新能源汽車行業需要更多具備跨學科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部分存在人才缺口。
除此之外,目前中國車企紛紛加快出海步伐,2024年比亞迪和吉利海外汽車銷量分別增長約71%和53%。從全國來看,2024年汽車出口量有望突破600萬輛,保持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的地位。
在這一背景下,汽車行業的人才國際化趨勢加強,企業更需要具備全球化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來應對全球化競爭,也更需要建立良好的海外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4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超過1200萬輛,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首次超過燃油車。但高校和職業教育機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人才培養存在滯后性,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導致人才供給不足。
一邊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新技術、新車型層出不窮,大量車企擴產,一邊是行業人才缺口持續擴大。在這種情況下,“搶人”已成為車企的必修課和基本功。
如何“搶人才”?除了傳統招聘外,企業還可以嘗試采用靈活的用工方式,如項目制、自由職業者、合作伙伴等,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和技術環境。同時,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培訓項目、科研合作等多種方式,定點定向培養專業人才。
而歸根結底,人才戰打的是資金戰,有錢不會招不到人才。并且在目前新能源汽車“淘汰賽”打響的背景下,人才也會更關注新能源車企的財務健康程度和發展穩定性。因此,讓公司擁有充足現金儲備,讓自由現金流轉正也是許多車企在人才戰背景下需要發力的方向。
可以預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人才缺口將不會是“平均性缺口”,部分有資金、有銷量的龍頭企業將形成人才虹吸效應,讓更多實力相對薄弱的車企形成更大的人才缺口,加劇行業人才不平衡性,這也會讓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進程加快。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