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5月迎來“開門紅”。
5月6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上漲,滬指漲1.16%,深成指漲2%,創業板指漲1.98%,北證50指數漲1.43%。滬深京三市成交額超11074億元,連續四天超萬億元。其中,滬深兩市11025億元,較上日放量718億元。兩市超4500只個股上漲,北向資金凈買入逾93億元。
盤面上,化工板塊掀漲停潮,聯合化學、金丹科技、寶麗迪等十余股漲停。合成生物概念再度走強,川寧生物、富士萊20cm漲停。ST股迎來跌停潮,ST聆達、ST銀江、ST保力、ST先鋒等20cm跌停。旅游餐飲板塊下挫,西藏旅游跌超7%。
機構認為,A股五月“開門紅”,將為后續行情創造出積極的影響。預計A股在績優成長、活躍主題、紅利品種的三足鼎立下,五月行情將更穩、更持續。
合成生物走強
合成生物概念再度走強,川寧生物、富士萊20cm漲停,播恩集團、圣達生物、魯抗醫藥等紛紛大漲。
消息面上,近日江南大學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借助微生物發酵生產普通分子量的透明質酸,把成本從每公斤幾萬元降低至每公斤僅幾百元,實現了透明質酸大產量推廣應用,我國也成為第一個有能力生產全部類型透明質酸的國家。
近年來,生物制造相關政策頻發,2022年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推動合成生物學技術創新。2023年以來,全國多地發布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項政策文件,加速生物制造產業化。
生物制造被視作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的新賽道和新業態。由國家多部委聯合研制的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行動計劃,有望于近期出臺。
華安證券表示,生物制造是生物經濟重點發展方向,在政策頻繁落地背景下,生物制造產業化有望提速。
據山西證券介紹,合成生物制造按照特定目標對生物體理性設計、改造乃至從頭重新合成生物體系,通過生物學的工程化來造福人類。研究機構CB Insights預測,2024年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或達到189億美元,2019年至2024年期間CAGR(復合年增長率)或為28.8%。麥肯錫預測,2025年合成生物學產生的全球經濟影響將達到1000億美元。
此外,CRO(醫藥研發服務外包)概念盤中拉升,全天維持漲幅,昊帆生物、蔚藍生物、昭衍新藥漲停,金凱生科、萬邦醫藥、海特生物、藥明康德等漲幅居前。
旅游餐飲下挫
化工板塊掀漲停潮,聯合化學、金丹科技、寶麗迪、七彩化學、保利聯合、星湖科技、百合花等十余股漲停。
國金證券指出,化工板塊在整體基本面表現相對較弱的背景下,尋求確定性的價值風格和主題性的趨勢風格成為兩大主線。隨著相關政策組合拳的持續發力,部分價格處于磨底周期的產品需求端有開始改善的跡象,建議關注價格風險出清后的順周期板塊投資機會。
節后首個交易日,行業板塊幾乎全線上揚,僅旅游餐飲、教育、銀行等部分板塊逆勢下跌。
旅游餐飲板塊迎來下挫,西藏旅游跌超7%。峨眉山A、張家界、桂林旅游等跟跌。
今年“五一”假期,國內旅游市場延續火爆態勢。馬蜂窩大數據顯示,一周以內的中短途旅行是大多數游客的選擇,訂單量占比超74%。自駕是家庭出游的首選,熱度環比增長279%。
黃金周是我國傳統的旅游旺季。“五一”節前,旅游股表現比較亮眼,主要原因是市場對旅游市場的預期較高。業內人士認為,節前投資熱情高漲,可能導致部分股票價格虛高,投資者應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高。
此外,ST股迎來跌停潮,ST聆達、ST銀江、ST保力、ST先鋒等20cm跌停,ST陽光、ST美吉、ST聯絡等超50股跌停。
五月行情有望支撐
“五一”假期,中國資產獲得外資青睞。5月1日至3日,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斬獲三連陽,累計漲幅超8%,創2023年11月底以來收盤新高;港股市場亦集體飆漲,恒指已斬獲“九連陽”。
節后首個交易日,A股市場總體強勁上行,實現“開門紅”,也將為后續行情創造出積極的影響。
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滬深股市創出反彈新高,成交量突破1.1萬億元,反映出目前市場處于多頭主導行情。滬市從2635低點反彈超過20%,屬于技術性牛市的行情,而3162點是A股技術性牛市的重要位置,市場可否突破站穩這個位置非常重要,也是A股會否步入牛市的關鍵。
不少機構也看好五月行情。中信證券表示,步入5月,隨著財報季落幕,政治局會議定調,美元降息預期明確,改革預期開始強化,全球資金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意愿強烈,市場風險偏好顯著提升,市場博弈將趨于緩和。預計A股在績優成長、活躍主題、紅利品種的三足鼎立下,5月行情將更穩、更持續。
配置方面,中金公司表示,結合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地產領域的表述,相關板塊后市仍望有階段性表現,需結合政策落實情況把握配置節奏;有科技進步預期驅動及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催化下的TMT(科技、媒體和通信)領域,中期也可能有相對表現;外部因素及供給出清帶來上游資源品行業機遇,繼續關注黃金、石油石化、有色金屬等資源板塊;資本市場改革為金融板塊帶來新催化,投資者關注度階段性抬升。
記者:王媛媛
編輯:陳偲
責任編輯:畢丹丹